脚痛是很多人经常遇到的问题,但是脚的不同位置痛,可能预示着不同的问题。
一、足跟痛
足底筋膜炎
足底筋膜炎,是跑者常见的伤痛之一,对部分跑者造成不小的困扰。它位于足底的软组织,它起自脚后跟处的跟骨,向前止于脚趾。
所谓炎症,一般有红、肿、热、痛这样的表现,但足底筋膜炎除了疼痛,往往没有肿胀、发红、发热的表现。所以近年来,主流观点认为足底筋膜炎其实并非真正的炎症,而是由于反复的细微损伤、过度紧张引起的足底筋膜劳损和退化。加之足底筋膜不是肌肉,本身缺乏弹性,仅能延长约4%,当足底筋膜受到很大作用力时,例如跑步带来的持续高强度牵拉,难免导致结构受损。
患有足底筋膜炎会感到足底疼痛,疼痛的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。
最典型症状:早晨醒后下床,脚落地时,脚后跟部疼痛最为明显,走动一会儿后疼痛会有所缓解。
典型症状:休息一段时间,例如看电影、久坐后,或者脚在不负重一段时间后,站起行走的前几步出现隐隐作痛。疼痛的具体位置是在脚后跟靠内侧处,这里恰恰是足底筋膜从脚后跟发出的起点处,偶尔也有患者会反映疼痛在足底中部。
患者在充分活动后,例如行走或跑步后,脚后跟部疼痛减轻,但是在长距离跑步后程,可能再次出现疼痛甚至被迫停下脚步,还有患者夜间脚后跟部疼痛会加重。足底筋膜炎女性更为多见。
脂肪垫炎
正常人的脚跟骨低于与脚底皮肤之间,通常存在一个“粪便垫”。陈智光表示,这层粪便垫就像是球鞋的气垫,走路时提供脚跟缓冲的空间,协助脚跟承受全身重量。
但逐步年纪增长,这层偶然垫会逐渐萎缩收缩,失去弹性,若再加上平时走路姿势不良,脚跟承受压力过大,或者走路走太多,长期在凹凸不平的路上活动,都会加快垫损伤的速度,导致发炎,疼痛。
通常是一早起床踩地脚跟不会剧痛,而是久站或久走后才开始感到脚后跟疼痛,但休息后会改善。
运动选手,时常赤脚走路,跑步,高弓足及肥胖者较容易患有这种疾病。
症状与足底筋膜炎类似。
二、足跟上方痛
跟腱炎
人体在行走、跑跳等剧烈运动时,跟腱及周围组织承受反复的过度牵张,导致劳损或发生部分纤维撕裂、充血、水肿、纤维变性,甚至钙化等,以局部疼痛,足跟不能着地,踝关节背伸疼痛加重等为主要表现的无菌炎性疾病。还有一类不从事运动的人也容易患跟腱炎,就是肥胖的人,由于体重加大,施加于跟腱的应力也大,此类人也易患跟腱炎。
患了跟腱炎,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疼痛,一般是跟腱止点或止点上方6cm之内跟腱处疼痛,最初发病时疼痛表现为晨起时、运动初始或运动量增加时疼痛,是一种锐利而暂短的在跑步过程中反复发作的疼痛;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静息痛:也就是说患者不运动时也感觉到疼痛,很严重时会引起跟腱的断裂。检查跟腱时,发现跟腱局部皮肤可能会发红,局部压痛,跟腱增厚,有时会有触到结节。
跟骨滑囊炎
滑囊炎可以由损伤引起,部分是直接暴力损伤,有些是关节屈、伸外展、外旋等动作过度,经反复长期、持续的摩擦和压迫,使滑囊劳损产生的炎症。
早期在足跟后上方只可见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,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,在跟腱上就会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,红肿热痛症状明显。根据病人所穿鞋型,有时肿胀扩展到跟腱的两侧。
跟骨高压症
症状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,并有明显的静息痛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;跟骨压痛广泛,无固定压痛点;发病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;患者多为中老年人。
三、前脚掌痛
跖痛症
跖痛(metatarsalgia)不是一种诊断,而是症状,也就是有多种的诊断会有跖痛症状。『跖痛』指的是前足底的疼痛与发炎,常与足底筋膜炎搞混(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部位在后足底或足跟处)。
在运动员的身上常发生,以跑者居多,需要弹跳的运动员也会发生,另外高跟鞋血拼者、夹脚拖鞋(人字拖)的爱好者,或是工作需要久站及走来走去的人,也是好发族群。跖骨头(metatarsalhead)位于脚底前部,脚趾与脚掌相接之突起处,此处称为跖部,若是疼痛发生于此处,称为跖痛(metatarsalgia)。
三、脚趾头痛
痛风
痛风性关节炎多发生在足部关节,第一跖趾关节,也就是大脚趾的关节。严重者逐渐向上蔓延,足背、足跟、踝、膝、腕和肘等关节也经常发生。痛风发作的典型过程是:上床睡觉时还好好的,后半夜因脚痛痛醒,而且越来越重,关节红、肿、热、痛,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。严重者还可出现头痛、发热、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。
拇外翻
拇外翻,俗称“大脚骨”病,前期除了影响外观,不会有太多不适症状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,拇外翻畸形程度的加重,会导致拇囊炎,引起大脚趾内侧疼痛、红肿。
五、足背痛
距舟关节炎、跖附关节损伤
脚部虽小,但是关节很多,只要是关节出现问题,都有可能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,足背部的疼痛,多见于距舟关节炎、跖附关节损伤。
此外,腰椎疾病也可能引起足背的疼痛。